农场新闻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农场新闻
上海农场发展新质生产力 引领服务农业新时尚
发布时间:2024-06-26 浏览数:0

2023年9月,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“新质生产力”概念,2023年12月,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“发展新质生产力”,2024年1月,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,为开辟发展新领域赛道、塑造发展新功能新形势提供了科学指引。

时代在进步,科技在发展,要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,就必须要有与时俱进、与“高质量”要求相匹配的先进生产力,来带动经济增长、提高社会效益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新质生产力,特点在“新”、内核在“质”,具有高科技、高效能、高质量的特征。然而,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对传统生产力一味地摒弃和推翻,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,对生产力进行再创新、再突破、再进阶,最终通过新形式、新质态、更高效、更现代的生产力来实现经济的发展、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。

上海农场作为光明食品集团旗下,专业从事畜禽、水产养殖等农业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,承担着上海特大城市保供和乡村振兴两大重要使命,在当前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中,上海农场与时俱进、稳扎稳打,依据自身资源禀赋,在深入分析、掌握并尊重农场发展实际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,积极探索一条既适合农场改革转型,又能更好地履行国企担当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,以“三步走”战略,促进农场产业实现“质”的攀升的同时,服务好现代化大农业发展。

聚焦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,迈向农业现代化

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,信息化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正引领农业领域现代化大变革。一直以来,上海农场始终坚持“上海优质主副食品供应基地”和“上海超大城市发展重要战略空间”两大功能定位,农场丰富多样的农业产业资源,正是建设现代农业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厚实基底。

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,农场以问题为导向,不断用创新性眼光来审视企业的发展,正视各产业存在的信息化程度不高、产能不足、产品单一、高水平人才支撑薄弱等实际困难和问题,充分对标借鉴同行标杆和科研院所在管理流程设计、信息技术应用、智慧产业创建、质量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先进经验,找准自身问题短板,研究治本之策,做好顶层设计;通过培养、引进、用好信息化人才,对农场进行管理流程诊断和信息水平提升,有序推进各项智慧体系和平台的建设,推动农场数字农业的发展,进一步守好市民的米袋子、菜篮子。

数智养鸡场、智慧化鱼塘、智能化灌溉...近些年,上海农场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应用,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创新理念覆盖禽业、渔业、种植等产业,贯通养殖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、服务等领域,以具有科技含量的新型劳动工具来提升农场农业生产力水平。

数智养鸡场。为做强做大高蛋白禽蛋核心产业,上海农场从养殖模式上开局,全力打造集“数字化养殖场、智能化蛋品中心、绿色化饲料厂、生态型有机肥厂”及“高标准检测中心、研发中心”等为一体的“光明禽蛋产业园”。今年4月,新建的150万羽全自动化商品蛋鸡场正式投产,可将鲜鸡蛋年产能提升至20000吨。该场践行“数字禽业”发展行动,通过引进智能管理系统和机器人技术,实现自动化环境调控、饲料投喂、集蛋包装、自主搬运、设备巡检等流程,以“人管系统、系统管设备、设备养鸡”的智慧养殖,降低人工依赖和过程风险,大幅提高生产效率。场区利用光伏低碳养殖,用“维生素、益生元、植物精油”代替抗生素,打造“农作物、畜禽、微生物”一体的“三维循环农业”,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,保障鸡群健康成长,也为鸡蛋品质加码。

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在于切实解决、改善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,从对信息技术的引进、学习和消化,到自主研发的实践、改造和落地,上海农场在数字化转型中不断攻关,成功自研禽业低代码产销协同平台,以低成本实现多个经营环节的效率跃迁,为后续软件自研工作提供了技术经验。未来,上海农场将尝试构建禽业数字化AI模型,推动禽业向融合化方向转型,为禽业带来更多发展活力与能量。

智慧化鱼塘。上海农场拥有8万亩连片鱼塘,为实现水产养殖的数字化转型,农场通过ERP资源管理系统,集成运用水质监测、自动投饲、视频监控、自动增氧、气象监测等技术手段,实现生产管理的自动化、数字化、精准化、生态化,突破传统养殖以人工为主、凭经验管理的局限,让“一屏观全局,一网管全域”成为现实,有效提高了养殖效率,降低了人工成本,改善了养殖水域生态环境。目前,农场对ERP管理系统进行了完善和升级,增设领导、管理、采购、销售、病害、工程6大驾驶舱,实现数据采集到数据应用的深层转变,用数据驱动决策,在进一步破解精细管理和效率翻倍这两大重点上,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前景。

智能化灌溉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,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。上海农场以建设高标准设施农田为契机,对自主研发智能化灌溉产品进行加速迭代,已更新至第4代,新增部分智能运维功能,数据采集也从后台转移至前端,给种植户提供更科学便捷的辅助决策方案,让农田灌溉更高效更专业,合计节省人工约80%,节水约20%,节肥约10%,增产5%左右。

聚焦新模式、新业态、新领域,形成新质生产力

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迎来“加速度”的同时,也赋予了上海农场“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作示范载体”的新功能定位。作为上海飞地,上海农场正积极发挥沪盐、沪丰纽带作用,依据自身空间优势、产业基础、信息手段,完善联农带农机制,在固本与创新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。

抓创新就是抓发展,谋创新就是谋未来。当前,上海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大幅提升,各项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备,内部整体生产能级在短期内已达顶峰,要进一步挖掘产业发展潜力,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应用,更需要思维的转变,上海农场通过建立禽业联盟、定食中央厨房、水产联盟等联农带农模式,实现标准输出、产品输入,把企业发展融入长三角大局,在固本培元的同时,又带动了当地经济,有效推动了区域共建共享,也为长三角农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。

创新禽业发展模式。朝着“千万羽禽蛋超级产业”目标进军,上海农场携手盐城市农业农村局,成立了“沪盐场地禽蛋产业化联合体”,与周边10万羽以上规模的养殖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,总养殖规模达270万羽。农场以“公司+规模化养殖场+农户”合作模式,对盐城区域丰富的鲜蛋资源进行合理配置。同时,依据信息技术,建立集综合服务平台、技术交流平台、产销对接平台和质量管理标准的“三平台一标准”体系,一方面对回购蛋品的质量进行科学把控,另一方面又以“投入品套餐+养殖技术服务+蛋品回购”一揽子合作服务,为周边养殖场、农户提供一站式养殖、诊疗、加工、销售等全产业链化服务,实现资源共用。在安徽省郎溪县十字铺茶场境内实施商品蛋鸡养殖项目,农场则通过养殖技术的入驻,把当地蛋品品牌化输入到上海市场,跨区域打造禽蛋产业集群。目前,已基本形成“联农带农富农、企业壮大增效”的上农模式。

创造校餐运营模板。上海农场在与大丰区一同推进“区场一体化”进程中,以学生营养餐供应为切入点,着力打造“学生餐一体化服务”,全面构建起“从农场到餐桌”的全产业链,不断增强农场发展内生动力,逐步带动周边乡村产业的振兴。针对学生餐项目,上海农场建立起“学生餐一体化”服务模式,从供应链体系建设、生产运营管理、学校后勤维护到后厨终端运行,全流程、无死角筑牢校园餐安全防线。同时,以“管理和标准输出”为核心,着力用好学生餐衍生价值,依托农场“从农场到餐桌”健全的供应链渠道和正阳定食中央厨房加工优势,帮助当地优质农副产品拓展销售机会,成功将大丰当地品牌农产品引入上海、长三角等地。目前,上海农场大丰学生餐模式已推广覆盖至江苏东台、上海崇明和浙江瑞安,并逐步向康养老年餐领域跨越,让更多农民和市民真正享受到农场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实惠。

创建水产战略联盟。为充分发挥好农场城市保供底板作用,助力水产健康绿色发展,上海农场与东辛农场、金鲤渔业、三湖渔业等周边有规模的水产企业进行产业联合,建立区域水产联盟,在种源控制、联合采购、养殖合作、销售联动等方面建设上下游产业链、供应链。上海农场将在联盟中发挥带头作用,利用信息化技术赋能联盟体系,构建联盟资源共用、愿景共谋、路径共商、成果共享、协同发展、同向发力的格局,把各地自身优势变为区域优势,提升区域水产发展整体效能,打造可复制、推广的区域水产联盟发展模式。

向新而生、向新求质。上海农场各单位也正阔步向新领域要新质战斗力,正阳禽业向具有科技含量高、附加值高的蛋品精深加工发力;光明渔业向集信息化、生态化为一体的“净水+暂养”模式转型;光明林业向科技环保、个性定制的家庭园艺市场探索;生活服务向智能化、绿色化的光伏产业实践...农场正全力加强各产业核心技术攻关,力争取得更多有价值的发展成果。

聚集前瞻性、全局性、长远性,布局产业新赛道

发展新质生产力,要注重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和价值转化。上海农场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,积累了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、培养引进了一大批高端优秀人才、建立了一系列信息化应用平台、形成了一连串助力乡村振兴成功模式,这些技术、经验、人才、平台、模式都是上海农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果。

当前,我国正处于推进乡村振兴、实现农业强国的关键期,而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、科学技术发展滞后、高水平科技人才支撑力度不足,是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短板。上海农场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,也发现了周边地区存在产业发展实力不平衡、农民种养技术水平参差、对农业新技术接受和应用能力较弱、驻村干部农业思维和管理水平不高、镇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现象,一定程度制约了当地农业现代化进程。对此,上海农场立足问题看问题,从长远大势上作出决策,由农业实体逐步向农业服务体转型,将技术、经验、人才、平台、模式聚合为服务大农业的“产品”,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。

开设长三角乡村振兴人才实训班。作为光明苏北区域党建联盟的核心企业,上海农场主动联合域内兄弟单位,挖掘人才资源优势,以高素质、高水平、高技能人才组成优秀讲师团队,对各地驻村干部、农民合作社带头人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、农村创业带头人等开展农业相关知识技能技术实训,将农业种养技术、信息化应用、产业化经营、市场化运作等思维经验推广传授给乡村各类人员。当前,第一期大丰区农业产业发展专题培训班已圆满结业,实训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。农场将“展示对接、跟踪服务、示范引领、终身保障”作为办学的一大特色,真正为乡村打造一支沉得下、留得住、能管用的人才队伍,并推动人才在乡村治理、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。下一步,农场将依托实训基地和农业产业智慧合作平台,以农事服务、技术指导、业务培训、信息咨询、产销对接、共创品牌等方式,与农户建立更稳定的合作关系,建立紧密的资源共用共享和利益联结机制,以产教研融合体深度提升联农带农能力。

构建数字产业服务咨询公司。虽然长三角人才实训班尚处于起步初期,但这也正是今后农场服务大农业的雏形。未来,上海农场将以信息化手段和高技能人才为支撑,积极构筑以“数字农服”为核心的数字产业服务咨询公司,为各地农业产业提供流程诊断和专业高效的发展方案,通过输出经验、输出技术、输出模式,提供产业链、供应链、人才链的新质生产力“新服务”,贡献光明新作为,引领服务大农业产业前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