军阀割据,山河分裂,大概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写照。
很早的时候便接触到了有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下中国的历史,但史书上冷冰冰的文字,很难使人拨开迷雾,去感受那个年代真正笼罩在人民头顶上的黑暗。但在看了电影《建军大业》之后,那个年代的血与泪彻底在我面前铺陈开来,令我触目伤怀。
电影的开头便讲述了历史上著名的“四一二反革命事变”,蒋介石决定解除上海的武装,四处捕杀共产党人。群众冒雨游行,要求释放被捕工人,归还被缴的枪械。可群众的和平游行却并没有换来他们所期望的结果,警卫队向群众打响了抢。无数工人与学生无助地嘶吼:“我们是和平游行!”可这并没有换来警卫队的同情,他们手中的枪继续指向手无寸铁的人民,顿时血流成河。这是多么令人愤慨啊!外国列强还在对中国虎视眈眈,身着军装的军人们,不去抵御外敌,不去守护河山,却拿枪指向了自己的同胞!四一二那天的雨下得很大,雨水能冲去青石街上的斑斑血迹,却冲洗不掉众人的冤屈!
而其中最让我痛心的,便是卫军冲进商务印刷馆,将里面正在工作的人掀翻在地,拿着锤子砸向他们的手:“让你写!让你写!”随后毁坏馆内的机器,将那还没来得及送到世人面前的《告民众书》毁之一炬……
可是,当大火烧过贫瘠的土地,终有一天,会有希望的花从土壤下破土而出。
仍然有人在奔告呼走着,仍有人坚信黑暗虽已压在了头顶,但那恰恰代表黎明即将来临。在那充满“白色恐怖”的年代,共产党人顶着生死的压力,坚持寻找着最适合中国走的道路。
在当时,共产党人面临着最艰难的选择,是相信武汉的汪精卫政府,交出本就为数不多的枪支,还是将枪杆子紧紧握在自己手中,继续发动武装革命?
陈独秀等人主张交出武装,与汪精卫合作。而以毛泽东为首的众人,则坚决反对解除武装,主张建立自己的军队。
而南昌起义,正是揭开了共产党人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立人民军队的序幕,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。而这场起义,并不是那么轻易就取得了胜利。
随着三声枪响,南昌起义正式开始,共产党人发起全面进攻,但守军也顽强死守,双方胶着不下。炮火将整个南昌城的天空映得如同白昼一般,枪声如雷贯耳。前面的人倒下了,后面的人接着上。青山记英烈,铁血写春秋。英雄们的血染红了被战火肆虐过的土地。而南昌起义这一声枪响,震惊寰宇,唤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。
花的种子已经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播种下。
而影片中另一个令我动容的便是三河坝战役了,三千人对三万人,实力上的悬殊并没有让战士退缩一步,三河坝绵延三天的战火,令天地都变了颜色。最后两百人留下的时候,父留子走,兄守弟别。他们心中都很清楚,这一去便是永别。可他们却还是这样做了,因为他们的心中,是祖国的万里河山与受尽苦难的人民。他们心中盼着的,是全国统一,国泰民安,海晏河清。那片在被火烧过后苏醒的土地上,被军人们用鲜血浇灌出了花儿。
那花儿很渺小,因为它是从绝望中生长出来的。可它却很绚烂,因为它是无数人前仆后继,才最终让它绽放在这土地上。而也有更多的人,愿意守护它,看到它在整个华夏大地上绽放。
我很庆幸自己生于这个和平的年代,每当想起近现代史中为积极为祖国探索出路,怀着满腔热血,甘愿为国家付出青春、鲜血乃至生命的先辈,内心总会腾起难以名状的骄傲与感激。从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,到孙中山耗尽终生去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,再到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,终于换来了一个全新面貌的中国。他们的心情,想必也像余光中先生所写的那样:“下次你路过,人间已无我。但我的国家,依然是五岳向上,一切江流依然是滚滚向东,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,向着那热腾腾的太阳,和你一样。”
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,我想我也愿意踏着先辈们的步伐,只争朝夕,不负韶华,为祖国建设而继续奋斗,用青春浇灌和守护先辈们用血与泪在这华夏大地上绽开的花。(刘展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