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2月,《上海市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工作导引》出台,在其基本概念中指出,在市民慢行15分钟可达的空间范围内,完善教育、文化、医疗养老、休闲及就业创业等基本服务功能,形成“宜居、宜业、宜游、宜学、宜养”的社区生活圈,构建以人为本、低碳韧性、公平包容的“社区共同体”。
上海农场在2023年经济报告中提出要打造“十五分钟服务圈”,提升美好生活幸福指数。起手布局、落子成势。上海农场“以精细化服务提高治理效能,以高效能治理促进社区和谐”为指导,以居民需求为导向,以便民服务突破口,列出“十五分钟服务圈”建设推进清单,内容涵盖党群、为老、文化、法治等9大项以及24小项内容,力争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全覆盖,让农场职工居民享受到高效便捷的社区服务。
党建引领,打造“十五分钟党群服务圈”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设立了“便民服务”和“民生政策”2个专栏,推送了农场通勤车、便民缴费、医疗保险等7个推文,另外通过3期视频专项宣传了“远程帮办”“异地就医备案”和“社保转移”项目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成立“小青柠”志愿者服务队,并对志愿者进行统一管理,形成闭环。志愿者服务队每月开展特色服务,在志愿服务、“带着老人‘e’起飞”、关爱老人、职工阅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在畅通居民购买农场产品方面,社管委经过与阳光定食沟通协调,一方面在地域较远的川东地区设定固定提货点,另一方面借助“带着老人‘e’起飞”项目,开设专题培训,由志愿者教授老人如何使用平台网购,畅通了购买渠道,方便了居民。
高效便捷,打造“十五分钟政务服务圈”。居民少跑路,实现一站式服务。社管委制定了错时、上门、对接、延伸、代办五个服务,并作为各个窗口的特色工作内容,全面铺开,另外,社区开通“远程办”服务,通过“远程办”智能双屏一体机提供双向交互、可触摸的办理界面,可实现远程预约、扫码亮证、视频互动、在线上传等功能,业务办理流程平均缩短时间在30天左右,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能,解决了职工居民的实际难题。自6月底开通以来,已经有40余位居民享受到快捷服务。
惠民利民,打造“十五分钟便民服务圈”。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维护,居民篮球场等体育设施已改造和更换完成,上农天然气项目即将全面竣工,农场职工居民生活更加舒适和美好。与悦达康养集团深化合作,增加了中医理疗服务,在居民区举办了4次市场化服务推广,受益职工居民达1530人次;开设“共享驿站”,为居民提供轮椅、拐杖、康复器材等物品使用,已为居民康复提供“共享轮椅”10人次,“共享医疗仪器”120人次,“共享缝纫机”衣物缝补60余件。
文明崇善,打造“十五分钟文化服务圈”。以居民需求为导向,实现文体中心开馆时间周一到周日的无缝对接;成功举办农场第七届居民纳凉晚会,承办上海送戏下乡文艺晚会,举办了居民乒乓球、门球和广场舞比赛;太极拳协会已经举办了16节课堂,参与人数达376人次,居民文化体育生活多姿多彩职工亲子工作室“爱心暑托班”时间延展,由原来的一个月办班时间延长至整个暑期,实现时间上全覆盖;招收孩子年龄由6-13周岁年龄放宽至5-13周岁,不断优化课程结构,增设了军训、“农场行”等极具农场特色课程与活动,2023年共有82名职工子女享受到农场的贴心服务。
精准治理,打造“十五分钟法治服务圈”。农场围绕“电信诈骗、网络诈骗”、安全生产、普法等内容,以文体中心、议和堂、张方工作室为平台举办了9次普法宣传,居民参与达1000余人次。与大丰法院、辖区派出所联合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和培训,居民参与达450人次,让居民不出小区,在“家门口”就能享受到法律援助、法治服务内容。
关爱老人,打造“十五分钟为老服务圈”。关爱老人,打造“十五分钟为老服务圈”。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老人,在“3.5学雷锋”、端午、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为老志愿服务活动。邀请上海医院专家来场坐诊,为11位家庭病床人员按时上门送药问诊;对烟感报警器安装点位重新进行了确认,新增烟感点位677个,其中80岁以上及部分独居居民309户。
从居民办事“多次跑”,到政务便民服务中心“一口受理”;从缴费收费难,到当前依托大数据平台,打通了便民服务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“网上办”“掌上办”等便民网络服务平台,从老年人关爱缺失,到关爱老人恒温机制的开展,让便民服务越来越方便和快捷,让居民可以在家门口把事情办好,居民生活的体验感更好、获得感更高、幸福感更足。(杨新义)